分類
家長園地

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

撰文:言語治療師郭子欣

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,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,2歲便能說出句子,與人溝通。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,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,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,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
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、唇部、舌頭及下巴的肌肉,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。口部肌肉的力度、控制、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。

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,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,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,既影響進食,亦影響語言發展。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,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。

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,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,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
吹氣練習

玩法:

首先預備一個盆,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,把盆放在二人中間。然後加入半盆水,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,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(如:貼紙等)。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,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,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,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。

透過這類吹氣練習,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,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,以提升說話清晰度。

咀嚼練習

玩法:

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(如:甘筍、青瓜、西芹和蘋果等)切成條狀,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。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,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,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。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,當孩子咬一下,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,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,左右兩邊交替練習。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,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。

咀嚼時需要嘴唇、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,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,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改善小朋友做事「慢吞吞」的態度

資料提供: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

其實很多時比較心急的父母都容易有一個做事「慢吞吞」的小朋友,例如女孩子睡在床上,媽媽叫她:「起床了、換衣服…」,但她繼續睡在這裡,心急的媽媽就忍不著看時鐘說:「不行了」,於是便拿出衣服、飾物,就算她仍躺著,也會主動抬起她替她換衣服,又會抱起她為她刷牙。在這個過程,這個女孩子就學了一樣東西,就是發覺原來繼續躺在床上沒任何回應,最後媽媽還是會幫她完成所有東西,對她來說這是一個「獎勵」,我們所說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。

所以很多時我們都想,是時候要孩子做快點,要她自己完成,而不是媽媽在旁邊不斷叫她,甚至忍不住幫她完成,這一刻兩方面都遇到大挑戰。第一,媽媽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,畢竟她不是一次、兩次,可能過往的經驗都深深烙印在媽媽心裡,所以媽媽一想到明早一起床便要花上不少時間喚醒女兒,可能心裡已經很煩躁、不耐煩,抱著不耐煩和煩躁的心情,其實是很難給空間讓女兒自己穿衣服,所以第一樣媽媽要學習調節自己,甚麼叫調節呢?第一件事跟自己說:「我們重新開始吧。」

第二是,女兒學會躺在床上不動一段時間,媽媽最後都是會幫她,所以對女兒來說,為了讓她容易一點做,媽媽要控制自己不要生氣,給空間她換衣服,二來家長要給她一點獎勵,例如未來的一個星期稱為「自己起床周」能夠在20分鐘內起床、刷牙,那麼她就有一點獎勵,可能是一些糖果或可多玩5分鐘玩具等,於是女兒的動力又大一點,媽媽又給予女兒空間,最後女兒就能夠慢慢做到。

當所有小朋友吃完蛋糕後,便開始一起玩。軒仔看到誠仔有架新的玩具車,便問誠仔借來玩,誠仔亦答應了他的要求。後來,誠仔看到軒仔有一架很特別的玩具車,於是問他借來看時,結果軒仔卻一口拒絕。媽媽對軒仔好言相勸,豈料軒仔大發脾氣,罵媽媽只幫著誠仔,並把向誠仔借的車拋在一旁,結果場面頗尷尬。筆者再問,軒仔在多大便開始出現這情況呢?他的媽媽說:「其實他在 5 歲便這樣,原以為當他長大後便會好轉,但沒料到更嚴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