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家長園地

為甚麼孩子做出挑戰家長的行為?

撰文: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

   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

「孩子故意做出挑戰你底線的行為嗎?」

「孩子的行為跟你的意願完全相反嗎?」

「孩子怎樣罰都不怕,還好像愈罰愈『曳』!」

這些都是你的寫照嗎?很多時候,父母們都會為孩子的行為而操心不已,但其實孩子行為的背後,可能有著不同的情緒,例如孩子可能因為爭寵而故意作出反叛行為,又或因為想得到父母的關注,而作出不當行為,如果這樣的話,可能會「愈罰愈不聽話」!

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Plutchik指出,我們有 8種基本情緒 (Plutchik, 1993),包括接納、預期、厭惡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、快樂及驚訝,這些情緒會按「情緒鏈 (Emotion Chain)」表現出來,包括:(一)刺激、(二)想法、(三)情緒、(四)行為和(五)效果。

舉例說,哥哥見到媽媽在照顧年幼的妹妹(刺激),不禁想到媽媽可能只愛妹妹而不再理會自己了(想法),因此出現悲傷和憤怒等情緒(情緒),於是便故意搗蛋(行為),結果媽媽放下妹妹在嬰兒床,然後「處理」哥哥(效果)。在哥哥的眼中,媽媽總算放下了妹妹,因此,該行為達到效果。

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,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,可能有點困難。其實,我們可以透過安撫孩子的情緒,並留意有關行為發生的模式,便可以改善其行為。

舉例說,哥哥每逢看到媽媽照顧妹妹就會出現不當行為,這可以推測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媽媽的愛。因此,媽媽可以平衡一下與哥哥及妹妹的獨處時間,讓哥哥感受到媽媽也是愛他的,也可以邀請他一起去照顧妹妹。如果被忽略時就會有不當行為,這可能是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技倆,父母可以在不當行為未出現時就給予關注,但當不當行為出現時,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應,以讓孩子明白,不當行為並不能引起關注。

只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原因,對改善不當行為有莫大的幫助。想知道更多有關資訊,可與我們聯絡。